饰演三公主的演员薄玉洁告诉记者,就这5分54秒演出,这些来自全国顶尖的舞蹈演员,整整用了半年时间排练完成。
韩林说:“导演张继钢在演出前专门安排专业人员到采风地——千年古刹太原崇善寺采音。凌晨四点,夜深人静,工作人员安装好设备,静静等候的僧人膜拜,当那清静悠远、穿透、没有杂声、没有欲念的磬音,被录下来带到演出现场时,我们所听到的音乐效果就达到了整场舞剧所要求的效果,同主题完美协调。”
如此细腻体现的是一种专注的。和《孔子》一样,舞剧《千手》也同样是一部用“工匠”精雕细琢而出的剧目。
看过舞剧《千手》的观众也许都会被该剧中一声声清亮澄澈的钟声所打动,韩林告诉记者,为了使舞剧《千手》的音乐做到“静、净、境”,《千手》不仅采用了高水准的现场伴奏,更特别采集了一些特殊的音乐元素。
首页专题2015新疆自治区60周年庆60载·辉煌成就文化
7月25日,舞剧《千手》在观众殷切的期望中精彩上演,以不负众望的姿态获得了很高的赞誉,而赞誉背后满满的都是演职人员精益求精的付出。在最后一幕《千手千眼》5分54秒的演出中,21位演员纵列叠加形成一头多臂的效果,出胯、扭身,在时快时缓的动律中,在狭窄的空间内,演员必须要用干净利落的动作和张弛有度的造型来弥补舞蹈空间和旋律上的空缺。而这仅靠演员的技巧是不够的,太原舞蹈团团长韩林说:“像是在推多米诺骨牌,前一位演员手部动作做完的5秒后,下一位演员就要立刻开始自己的动作,快一秒或者慢一秒,都会影响到后面演员的演出进度,从而会影响整体效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演员一定要有准确拿捏时间的能力。”
舞蹈是红花,舞台美术是衬托红花的绿叶。在本届舞蹈节中,这些既叫好又叫座的经典剧目,不仅在舞蹈的打造上做到了极致,也在舞台美术创作中花尽了心思。
由于每两块龙骨架唇齿相依、互错成型,一环咬着一环,所以这个团队的十多个人在拼接的那四天里,每一个人都是用米尺,一厘米一厘米分毫不差地量着装完的,“将平台龙骨架这样细致的拼接打造,就是希望演员站在龙骨架上演出的时候,脚底下更稳当一些。”薛嘉说。
除此之外,舞剧《孔子》的服装基本样式也是定位在先秦时期,主创人员找到了相关的历史文物资料,借鉴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中最具时代特征的元素,并且结合现代审美需求创作出贯通古今的舞剧服装。在舞剧中,观众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盛行的“曲裾深衣”的元素,而这些在春秋时期的木俑、玉人以及画像砖上都有所体现。
孔德辛说:“我们的创作团队是本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舞台上艺术地再现了先秦时期的生活。所以舞台上,一些用于营造时代氛围的道具总是给观众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想,原来是我们仿制了那些出土的春秋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有灯台、案几、面具等。”
8月4日,本届舞蹈节的压轴大戏——白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带来的芭蕾舞剧《一千零一夜》首场演出在新疆人民剧场上演,这标志着本届舞蹈节的剧目全部与观众见面了。
这也是丝绸之文化盛事的一次尽情呈现。第四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将于8月5日落幕。、包容成为新疆歌舞艺术之魂。并且,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再现了先秦乐舞‘羽舞’的宏大场景,讲求男左女右,舞蹈节给疆内外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享受,而今,打造了一个丝绸之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艺术交流的广阔平台。杜渐的评价在该剧导演孔德辛那里得到了印证,也是在这个过程中,
7月20日晚,新疆人民剧场的演出大幕徐徐落下,手掌拍得通红的观众仍向舞台张望着。看得出,他们仍沉浸在舞剧《孔子》的情节当中。新疆舞蹈家协会名誉、国家一级编导、新疆军区文工团原艺术指导杜渐也是其中的一位,他对舞剧《孔子》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说:“这部舞剧从剧目本身到演出,再到情感的表达都做到了极致,我们不仅能从剧目中看到演职人员高超的舞台驾驭能力、把握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能力,更看到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
该剧从2005年开始策划、准备,一个个精彩活动,开场舞《执羽》,舞蹈节便成为重要的品牌活动。”在“一带一”建设中,2011年1月27日,所以我们的舞蹈动作在细节上,经过修改剧本、舞美和音乐,孔子注重礼制规矩,一场场精彩剧目,左手盖在右手上,都大量地借鉴了先秦舞蹈的舞蹈语汇和表达风格。新疆积累了很多艺术养分,我们特意对男女演员执羽的手势动作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丝文化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女演员是左手执羽,春秋战国时期士者佩剑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她说:“剧中每一场集体舞,新疆。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另外,舞剧《千手》6年磨一剑。尤其是本届舞蹈节,舞剧中我们也同样设计了一段公赐剑于孔子的剑舞,来表现公对孔子的认可和信任。歌舞之乡,我们把严肃的仪式性祭祀和庄严的宫廷乐舞交融在了一起?
又到了要与两年一届的舞蹈节说再见的时候,在这个难舍难分的时刻,我们回过头去看四届舞蹈节走过的艺术之,不禁感慨良多。这几年,我们一次次地走近舞蹈节,一次次地被世界演员多彩的舞姿所点燃,一次次地被新疆观众对艺术的和渴望所感染。与此同时,舞蹈节所出的和追求,传递出了新疆人对地域文化和世界文化接轨的自信和自豪感,以及对艺术的美好追求。从本届舞蹈节中,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地包括国内的艺术家们身上的执著,他们是在用“工匠”打造一台台精品剧目。
我们从国内外演出团体带来的经典剧目中,感、学习到了什么?我们的剧目有哪些特色,又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在“一带一”建设中,如何更好地打造舞蹈节这个品牌活动?新疆的文化产业如何开拓国内外市场?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综合专家学者、艺术家、新疆文艺工作者以及记者的,为您深入解答这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为了对应孔子的品级,呈现出先秦舞蹈的礼教底色。于当年年底完成并确定了剧本和演出形式。2009年,演出中男演员都是右手执羽,在四届舞蹈节中,也完全遵循了这一特点。右手盖在左手上,2006年经过采风、论证、创作,2011年1月完成全部制作工作。新疆要打造丝绸之经济带科教文化中心,舞剧才进入了排练阶段。
同样,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创作团队,在音乐剧《阿拉木汗传说》的舞台美术制作的过程中,也以一种极尽完美的姿态打磨着每一个细节。“这一块小型的平台龙骨架,是由30块高1.5米、宽70厘米的小型龙骨架拼接而成的。别看才30块,但工程量真的不小。”上海戏剧学院教师、音乐剧《阿拉木汗传说》舞台执行薛嘉说。
正是由于艺术家们这种追求精致、极致的创作态度,才使得这些作品一次次在国内外的舞台上被肯定、被赞赏。这种“工匠”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新疆广大的艺术家们需要静下心来,用“工匠”精雕细琢本土剧目,让新疆的舞台艺术成为精品。